公务员迷茫体制内工作为什么非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前言
古时中国是惜字如金的。有的说可能与记字的载体有限有关,所以语言非常精炼,却思想十分深邃。
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世界影响至深。《论语》有1.6万字,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经典,养活了不少人。可见,简单变复杂,是需要很多学问的。
可惜的是,在今天有些体制内的工作,也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却不是体现多少学问,而是更多不堪其扰的***。比如一项简单的考核指标,却可以堆砌出如山的台账资料;一个简单的工作措施,非要弄出纷繁复杂的闭环管理。
主要表现形式
体制内工作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一、过度规范化。规范化本来是推进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是,有的地方或单位将规范化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将许多简单工作复杂化:一是工作、办事的程序规定越来越繁琐,比如各个地方都在优化营商环境,本应该是高度简政放权,可有些程序依然一个接一个;二是工作、办事的流程设计愈发复杂,比如有些流程图让你眼花缭乱,根本就看不懂;三是不少工作都要实施闭环管理,比如问题隐患的排查整治,治本之策就是如何解决掉这个问题隐患,可实际上是要有方案、会议、排查、交办、督办、整治、跟踪、评估、问责等等各个环节。
二、过度文牍化。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任何工作都要追求文来文往,看起来是规范了,实质上就会陷入***。一是刻意留痕比较突出,各种文件、台账、资料、表格已经不堪重负,比如一个简单地会议,非要留下方案、通知、记录、纪要、文件、图片、报道等等痕迹;二是文字材料啰啰嗦嗦,有的材料像“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丝毫看不到干货、要点;三是可以脱口汇报或发言,非要写个材料念稿子。
三、过度精致化。创新是永恒的课题,但是有的心思不正,把创新当作“新瓶装旧酒”,有的玩文字概念,搞过度包装,目的就是为了浮夸,为了短期效应,为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以,有的不在“里子”上下功夫,而是在“面子”上下功夫。而“面子”是需要折腾的,折腾就要复杂化。
原因分析
为什么非得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公权力约束不够。从决策到执行到监督,每一个环节都要讲程序、讲规则,但是这个程序与规则,往往是针对公众的,而不是约束公权力,导致有的公权力随意性依然很强,可以随意制定或修改程序与规则。
还有,有的程序规则规定得很复杂,看起来是约束性的,实质上越复杂越有漏洞,反而是给乱作为、不作为留下操作空间。比如招投标流程设计得比较复杂,可惜其中操作空间依然不小,有的时候可能不如摇号来得直接;而这样的程序设计,其实给了暗箱操作以保护。为什么常常有“走程序”之说?其实不得而知。
二是有的选人用人出了问题。有的地方或单位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老实人频频吃亏,一些贪者、庸者上位,由于其动机、能力的问题,为了获取不法利益,或是掩盖自身无能,往往就会将简单事情复杂化,以便从中浑水摸鱼。
比如,频频开会,既能向上级展示自己的态度和勤奋,又能避免去直接应对复杂矛盾和问题;比如写长文章是比较容易的,不容易暴露自己弱点,而短文章却需考验更强能力;比如有的硬骨头问题要啃下来并不容易,啃不下来怎么办?就用大量台账资料展示自己的“苦劳”。
三是某些机构部门刷存在感。有的机构部门可能设置并不合理,也没有多少职能。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感和存在感,往往就会无事找事,就要通过开会发文等形式,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四是有的管制思维过强。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的地方或单位过度追求管制,缺乏现代的治理思维,不善于放权、搞活与协商。比如有的工作,本来管管结果就行,非要管过程,而且管得特别细致,非得要闭环管理;比如有些事情,本来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非要以“保姆式”心态,将老百姓管成一个“巨婴”,还说是为了你好;比如对于工作问题的过度追责问责,就是管制过严的结果。
对策建议
如此现象,显然是基层***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怎么办?还得要遵循“大道至简”原则。
一是精简机构人员。这个事情实在很难做,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但再难,也得要做,不然事情简单不了。
二是精简行政职能。也就是说,要切实划清各地各部门单位的职能职责,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现在有的地方或单位,就是事情管多了,管得没有边界。
三是精简检查考评。有些工作本来是很简单的,目标简单、任务简单,但问题是考评体系很复杂,一项工作,动不动就是数十项甚至数百项指标任务,每项指标任务又是数不清的工作要求和标准,以至于任务越来越复杂。在考核体系建设上,关键是遵循结果、民意导向,特别强化社会评判与监督的作用。
为什么职场上,明明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非要弄的复杂化,上升到荣耀忠诚使命感,结果搞得谁也干不了?
公司企业的领导、管理者,要表示自己也干了事情,总是要想些办法体现存在感的。社会上也有一些公司(含砖家)是专门为这类人想点子想办法的,弄出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机制,还有企业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如此一来,就可以将简单的事情弄复杂、将复杂的事情弄得无法解决,有效的体现了领导的存在感和权威性。嘿嘿,这样的企业,往往干不长久,是走下坡路的一种表现。
领导为何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相信大家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肯定会有自己的上司,然而有一些上司就平时非常的有官腔,特别是作为管理层的领导,本来非常容易的事情,到了他的手中竟然就复杂化了,我们平时的时候可能看不出来,但是仔细的想想本来问题就是非常的简单,然而到了他的手中竟然变得有些复杂,这就是领导,能够将一个简单的问题去复杂化这才是一位成功的领导。
但是许多的领导有时候就非常的爱逞能,将自己弄的什么都懂,而且还将自己的当作一回事,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想插上两手,以刷新自己的成就感,而我们平时这种的领导一定会有,当这种时候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弄得非常的复杂,这就是对员工的不负责任,平时的时候将问题复杂化要选择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许多困难的事情其实都有简便方法,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很容易地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我们想出了简便的方法,那是我们的本事,真正明白的老板讲问题复杂化之后会让你去动脑子锻炼你这才是一位好领导应该做的,当你将事情额度核心抓到手之后,我们就会更容易地达成目标。
我们在工作中与一定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当你作为一名聪明的人之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困难都被自己迎刃而解了,原来自己还能够考虑的这么仔细,这就是挖掘人潜能的一种方法。
体制内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这么复杂?
体制内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主要和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在这种制度下所衍生出来的人际关系有直接关联,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益斗争,才会让人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自己和体制内的人交往颇深,自己在这一方面挺有感触。
很多人看到体制内的人其实也非常羡慕,认为他们这群人根本不必为了找工作,也不必为了事业而去困扰,但是这是好的一面,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坏的一面体制内的人,在经历了长时间岗位不变动的情况下,整个人就会变得浑浑噩噩,甚至丧失了工作***,每天干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因此整个体制内的人和体制外的人相比较,***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体制内这种工作岗位的诞生是以国家管理和社会运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工作模式,如果都像体制外那样,整个国家的管理和社会运转就会乱套,也因此必须要让这种工作变得非常固定,这种固定的同时就会带来人际关系上的固定。你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个公务员在岗位上干了十几年之后才能得到上升的渠道,而且还要面临非常残酷的竞争,一旦自己应聘不上岗,自己可能这一辈子就要待在岗位上,这对于很多心怀梦想的人来说无异于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打击。、
因此人和人之间就会涉及岗位上的竞争,一旦竞争那么体制内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就好比昨天还和自己是同事,第2天就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势必会引起每一个人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有时候会呈现出善意的,有时候会呈现出恶意的,因此人性的变化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利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自己和同事之间交流,只是涉及一些日常的简单利益,一旦自己的同事或者是自己变成了领头上司,那么整个利益链条就会完全发生转变,例如自己的一个朋友本来就是体制内的一个公务员。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自己被破格提升一级,成为了整个部门的二把手。当这个消息传到整个部门之后,与自己之前有矛盾的同时也主动前来示好,甚至说了一些很多违心的话。
这种现象的改变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利益链条的改变,如果大家在同一个链条上,那么一些老死不相往来的同事,也可能这一辈子就不再来往了,但利益链条一旦发生转变,那么整个人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此,从利益链条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体制内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错综复杂的一条关系网。
为什么有些人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种人是什么心理呢?
有些人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可能有以下几种心理原因:
1. 过度思考:这类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个性或者处事方式等原因,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过度思考,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会陷入深思,这种过度思考往往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压力,进而使问题复杂化。
2.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往往会有一些强烈的想法和行为,例如强烈的洁癖、重复行为等。这些强迫行为也会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上,导致简单问题想复杂。
3. 价值观问题:这类人可能对问题的价值观存在偏差,他们可能过分重视某些方面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利益,这样就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取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就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
4. 人际关系问题:这类人在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他们可能缺乏沟通能力,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此外,他们可能存在着一些人际关系的问题,如缺乏信任、过度敏感等,这也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
总的来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人可能是由于过度思考、强迫症、价值观问题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原因所导致。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需要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心理状况,并适当地引导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处理问题。
公务员为什么要善于做“小事”?
事实上,工作从来没有小事。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唯有那些心中装着“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做好。
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轻视责任。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事情越小,责任越大。
责任存在的地方就有机会,小事中不仅有机会,还有责任。任何细节,都会事关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会通过放大效应而突显其重要影响。
工作中没有小事,对每一位公务员来说,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不被淘汰,那么,我们就必须记住这一点,并且在面对工作中的小事时,认真地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关注小事,把小事做好是我们的职业精神与状态的最好体现。
只有当我们在心中始终保持足够的重视,才能发现工作中小事的重要性,因为在很多的时候,忽视了小事,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从心里就没有重视它,瞧不起它。做好小事的工作态度,产生于我们重视每一件工作。态度也是一种能力,甚至有时比一般能力更重要。有了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和认认真真的工作态度,即使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也能作出很大的成绩,同时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端正的工作态度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我们千万不要藐视自己的工作,更不要忽视一些细节。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作,只要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最小的事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尽职尽责,认真地完成。我们可能并没有运筹帷幄的大权,但我们要有良好的做事心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尽职尽责。有人说:“态度就像磁铁,我们都会受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使我们朝一个特定方向前进。”可见,改变人生,要从改变态度开始。
工作中没有小事,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它是我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最好体现,我们也会因为我们的敬业精神与认真态度获得领导的青睐。因为当我们以这种态度去面对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成为一个能从细节当中发现问题的公务员,不仅能够见微知著,有时还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避免因工作失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它会让我们表现得更为出色与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