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室内设计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清朝室内设计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清朝官服到底是谁设计的,为何如此设计?

清朝的官服的设计来源于明朝,官服的图样各不相同。

清朝室内设计风格(清朝室内设计风格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清朝来说,清朝的官服制度分为了不同的等级,这与清朝官员的等级相匹配。从官服上就可以看出官员的等级以及官员的性质,清朝官服上的图样被称为“补子”,这些“补子”上的图案代表了官员的品阶。

清代官员的官服共分为九品,而且文武官员的图案类别也不相同,文官的图案为飞禽,武官的图案为走兽。

清朝室内设计风格(清朝室内设计风格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在清朝的时候,“飞禽走兽”并非是贬义词,在这里只是泛指禽类与兽类两种类别。清朝官服也是用这两种不同的类别来区分官员的类别,每个等级的官员,“补子”上的动物类别都不一样,由动物的高等到低等来区分官员的高等到低等。

清朝官服的制度是随着官制来制作的

清朝室内设计风格(清朝室内设计风格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的官员制度区分的非常精细,这个时候的清朝官制其实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的官制也是按照部门分类的,有一部分还是沿袭了明朝的一些官制。

但有别有明朝的,清朝的军事系统划分的十分详细。原来的朝代有宰相,而到了清朝,宰相这一职位就转移到了内阁,也就是说,国家政务要由内阁来处理。

到了清朝,官员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各司其职,哪个部门都有哪个部门的机构。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些官员的职位,就对这些官员的朝服进行了统一的改制。

所以说,清朝官服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迎合这些官员的职位,为了更好的区分官员的等级。因为上朝的很多大臣,有些对于皇上而言,并不熟悉,但看官服,皇上就能很清楚的辨认该官员的品阶。

清朝官服上的图案象征着吉祥

在清朝之前的一些朝代,一些官员的官服没有区分开来,就会给人一种非常乱的感觉。而到了清朝开始,官员的官服划分的可谓是非常细致的。不只是文武官员之间的区分,就连官员的等级都区分的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官员的品阶。

比如说文官的朝服“补子”图案是飞禽,飞禽就象征着文学,比如说一品官员的“补子”是仙鹤,仙鹤在古时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鸟类,而且他的寓意是长寿。二品官员的“补子”为锦鸡,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前程似锦”。

所以说,这些官员的官服上的图案其实还有吉祥的寓意。一品武官的图案为“麒麟”,麒麟可以说是我国的一种瑞兽,如此看来,清朝的官服制作大有吉祥的寓意,不仅是对官员的一种祝福,更是对大清的一种祝福。

清朝官服大部分还是取源于明朝

早在明朝其实就有这种朝服,而到了清朝的时候,由后人进行改制,成了后来的清朝官服。而且清朝的官服是对明朝官服的一种改进,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名为“罩甲”的朝服。

其中“罩甲”在明朝刘若愚的《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中就有记载:

“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说的是明朝时期的一种长款外套、褂子。而这种罩甲的来源,其实就是根据当时穿罩甲的人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这种衣服的特点与后清官服的特点是非常相似的,在一些明代画卷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说,清朝的官服来源思路其实就是借鉴了明朝的罩甲。

而后根据清朝自己的需求,对这些官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划分,清朝官服的设计,对于清朝的统治很有帮助。

你可能不知道,“衣冠禽兽”原本是个褒义词,特指那些飞黄腾达有权力的官员,因为明清时期的官员,官服上绣的不是飞禽,就是走兽,所以叫“衣冠禽兽”。只不过,后来官员***,老百姓对他们十分痛恨,慢慢的就变成了贬义词。

清朝的官服,基本是继承了明朝的官服,所以你要是问是谁设计的,那么答案只能是朱元璋了。倒是清朝的官帽和明朝甚至之前的任何朝代都不相同,很有特色。

清朝的官服

先说颜色。皇帝穿的叫龙袍,为明***,上面绣着九条龙。但如果你i真的拿一件龙袍来看,上面就只有八条龙,另外一条其实是绣在衣襟里面,得翻过来才能看着。

亲王贝勒穿的叫蟒袍。所谓蟒,就是比皇帝穿的龙袍上面的龙要少一个爪子,皇帝衣服上的龙是五爪,亲王贝勒衣服上的龙是四个爪,所以称为蟒。但是,亲王贝勒的朝服不能用明***,必须是暗***。龙也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

再往下,就是文武百官了。

文武百官的朝服,一般都是深蓝色,区别就在于衣服前后所绣的“补子”。文官一律用飞禽,武官一律用走兽。

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鹌鹑,九品用蓝雀。

这里面大家最容易搞错的是四品,我看到好多文章上说是鸳鸯,其实是搞错了,应该是雪雁或者云雁,云雁飞行时羽毛上耸,代表着坚定忠心,做事情兢兢业业的意思。要是鸳鸯,那就不讲了,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和当官可没啥关系。

还有八品的鹌鹑,也不是名贵鸟类,只是取“安”的谐音,象征着“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意思。

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狻猊,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罴,六品用彪,七品、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一品的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因此隐藏着“武备而不为害”的含义。二品的狻猊,好多人说是狮子,其实不对,狻猊是龙的九子之一,只是长得像狮子而已,能食虎豹,代表勇猛的意思。

除此之外,各种御史、按察使、道员,由于是负责监察工作的,因此不论是何等级,其补服上均绣獬豸,便于区分。

清朝的官帽

除去衣服上能体现官员等级之外,官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清朝的官服是继承自明朝,没有多大改动,但官帽就完全和明朝不一样了。清朝的官帽看起来都差不多,区别只在于帽子顶上的那颗珠子,称为“顶珠”,顶珠是什么材质的,就说明是什么级别的官员。

最低的九品官员的官帽上,镶的是阳纹镂花鎏金顶,说是鎏金顶,其实就是铜。八品的官帽和九品的一样,也是铜珠,只不过纹路是凹进去的,称为阴纹镂花鎏金顶。到了七品,官就比较大了,顶珠全部由纯金制作而成,名称反而平平无奇,称为素金顶。如果拿来卖应该能卖不少钱,不过肯定没人敢卖就是了。

六品往上,官帽就讲究多了。六品的顶珠用的是“砗磲”,这是海洋中的贝类,五品用的是佛家七宝之一的“水晶”,四品用的是“青金石”,也是佛教宝物之一,三品用的是“蓝宝石”,二品用的是“珊瑚”,一品用的是“红宝石”。

另外,清朝官帽上统一都有红缨,再加上一品和二品的顶珠也都是红色,所以也有人讽刺靠出卖朋友当上大官的人,说他们是用朋友的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

清朝的朝珠

我们看清宫电视剧的时候,经常看到官员的胸前挂着一大串珠子,这个东西被称为“朝珠”,也是清朝官服的一大特色。

朝珠可不是任何都能佩戴的,首先必须是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而且必须和朝服搭配着穿。

皇帝上朝戴的是东珠,是一种很大的珍珠,因为产自东北,所以叫东珠(那么产自南方的就叫南珠了)。如果不是上朝,而是祭天或者祀地,就用青金石或者其他材质的,都有严格规定。

除了皇帝,其他人都不能用东珠,亲王贝勒和品级够高的官员们可以随意选用东珠之外任何材质的,但是只能挂一串,不能挂多了。皇帝后宫的嫔妃,以及官员的内眷们倒是可以挂三串。

不过,虽然材质区别不大,但传朝珠的丝绦还有区别。皇帝的用明***的丝绦,亲王贝勒用暗***的丝绦,其他人只能用石青绦。

最后说说顶戴花翎

顶戴花翎是清朝官服的一大特色,就是官帽后面伸出来的那一块,像鸟尾巴一样的东西,称为“花翎”,因为官帽叫做“顶戴”,所以经常合称为“顶戴花翎”。

“花翎”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蓝翎只赐给侍卫,而且必须是六品及以下的员,有功后可以赏赐蓝翎,偶尔也赏赐给低级的武官。蓝翎没有眼,都一个样。

花翎就难得了,只有身居高位的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受。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三个等级。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双眼花翎,也必须是***宗室中的人才有资格佩戴。

而文武大臣们,即便功劳再大,也只有戴单眼花翎的份。比如康熙年间,施琅平定台湾之后,康熙封他为靖海侯,施琅就表示侯不侯的无所谓,我就想要个单眼花翎戴戴。最后康熙特旨恩准,感动得施琅痛哭流涕。

从乾隆到清朝灭亡,被赏赐三眼花翎的只有七人,双眼花翎的只有二十多人,所以如果能被皇帝赐戴花翎,那就是天大的荣耀,不次于死后入太庙。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财政空虚,清廷为了敛钱,就开始卖花翎了,七千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个单眼花翎,五千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个蓝翎,这样就慢慢的不值钱了。

综上所述,清朝的官服、官帽、朝珠、花翎等等,都是为了严格区分官员等级的一种方式,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这种官服制度很好的满足了官员们的虚荣心。就好比你在公司上班,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员工,老板提升你当了主任,其实手下一个兵也没有,做的还是原来的工作,但至少说出来很好听,是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室内设计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室内设计风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